【《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同步解读 | 智慧法院“大显身手” 司法服务“一直在线”】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给老百姓打官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特别是抗击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大显身手”。人民法院这方面工作有哪些进展成效,特别是智慧法院在战“疫”期间作用发挥情况如何?
近年来,人民法院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司法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法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应用,纷纷推出服务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司法举措,确保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接访视频“面对面”,让人民群众通过“键对键”感受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
一是让群众“一次不用跑”就能完成各类诉讼事项。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各级法院暂时关闭诉讼服务大厅和信访来访接待场所,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创造性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的诉讼服务难题。据统计,2月3日至4月30日,各级法院网上立案136万件,网上开庭25万次,网上调解59万次,电子送达104万次,给予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人身健康安全的双重保障。
二是让各类矛盾纠纷通过“不接触”的远程庭审得到在线化解。各地法院纷纷开启线上庭审模式,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庭审。线上庭审中,诉讼参与人互不见面,身份核对、答辩、举证、质证等均在网上完成,视频画面清楚、声音传输清晰、庭审笔录自动撰写、音视频同步存档,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也使线上庭审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三是通过在线执行让执行难题在阳光下化解。最高人民法院出台10条具体措施,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保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执行工作,大力开展线上执行。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法院开展网上查控266万件,司法网拍成交639亿元,执行到位2045亿元。
面向未来,人民法院要更加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深度应用,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让互联网司法成为一种习惯,让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