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地飘香。一部由兰考县人民法院监察室副主任、一级法官毕国强创作的小说《天下无讼》出版发行。这部带着油墨清香的作品,封面设计庄重典雅,又极富生活气息。捧读之间,令人无比欣慰与喜悦。欣慰的是大爱在民间,基层有俊杰;喜悦的是在法院系统,基层法官扎根乡村沃土,真情写华章,孕育出一株夺目的法苑奇葩。
小说《天下无讼》以一个中原小县城桐城为生活背景,从一名桐城县人民法院法官党伟民的视角,拉开序幕,故事展开。以其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所想、所求、所愿为思想脉络,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事件、案件,凸现出法官在基层一线、根植于人民群众之间的非凡作用和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实现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基层法官作为特殊的法律工作者,担当使命,重任在肩。小说塑造了以党伟民为代表的基层法官群像,格调高昂,积极向上。
读《天下无讼》,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也许作者不是写作高手,也许没有惊艳流俗的故事悬念,但细细品读那近于原生态的文字和意识脉络,有一种暖流在涌动,有一种执着在张扬——那就是人民法官的使命与信念。
《天下无讼》高唱正气歌,弘扬主旋律,是一部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的好作品,是一部传承焦裕禄精神、延安精神的好读本,是一部普法教育的好教材。小说中提出的社会矛盾化解“五位一体平衡理论”、以及农村社会矛盾源头防治实证研究等先进科学的社会矛盾防范化解体系架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先导作用。
毕国强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亲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一位营教导员,也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批学员,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延安保卫战。受家庭的熏陶,毕国强拥有一颗质朴的感恩之心和融入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他生活清贫,对自己可谓吝啬至极;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则是十分慷慨。他默默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爱心捐款十五年不辍。在基层法院工作近24年来,他立足基层,感悟民生。丰富的司法审判工作阅历,朴素的为民情怀,神圣的职业使命感,使他成为一名“心忧天下,关乎黎民”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2009年5月开封市政法系统开展“政法干警下基层”活动,他认真履行驻村工作使命,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会治安,为民搞好服务。他把驻村当故乡,视百姓为父母,鱼水般的警民关系,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人民公仆的无私关怀。他在驻村设立的“社会矛盾源头防治工作站”,成为全国首创。由于驻村工作成绩突出,毕国强被开封市委政法委授予为“模范干警”称号,并荣记三等功。
“基层法官生活清苦,但与基层百姓相比不算苦;基层法官工作累,但与被诉讼缠身的当事人相比不算累。如果人人都遵纪守法,社会充满和谐文明,天下无讼,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长期的基层生活积淀与责任感,让毕国强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小说《天下无讼》创作起笔,一发而不可收。毕国强电脑打字是生手,但他克服困难,废寝忘食,白天忙工作,夜里搞写作。历时13个月,26.9万字的初稿呈现出来,他体重瘦掉了几斤。“人民法官不应仅仅是论曲直断是非,而更应该走到百姓中去,俯首听民声,躬身解民难,让恩仇消释,将矛盾化解。”毕国强如是说。由此,小说主人翁党伟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天下无讼》的创作,得到了法院党组的大力支持。开封市中院党组在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极力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作以推荐。《天下无讼》的出版发行,是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司法文化建设中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是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毕国强同为新时期司法文化建设筚路蓝缕,夙兴夜寐。他的赤诚情怀,他的执著不悔,是新时期基层人民法官的缩影。我们向他以及和他一样在华夏沃土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