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是明朝清官于谦(1398-1457) 的《入京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惹老百姓不满。
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廉洁视为一种美德,而把腐败看作社会毒瘤。古语有云:公生明,廉生威,不贪为宝。廉洁,从小的方面看,关乎个人的修养;从大的方面看,则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更关系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作为人民法官,更应为政清廉,保持灵魂深处的纯洁干净,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镌刻在自己的履历表上。这也是兰考法院修建清风亭的原因。
清风亭位于明镜湖东侧,全木结构,沿明镜湖畔鹅卵石小路可走过去。亭下有木椅,轻轻地坐下来,可小憩,可赏莲,亦可观鱼。无论对法官来说,还是对当事人来说,清风亭都是绝好的去处。
实际上,2011年建清风亭时,还准备在其旁建张佰行塑像一座。说起张佰行,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兰考清官。张佰行,号清恪,清康熙进士,河南仪封县(仪封县后与兰封县合为兰仪县,1909 年,为避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讳,兰仪县又改为兰封县,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为兰考县)人,历任福建、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张佰行为官廉正,被康熙皇帝称为“操守天下第一清官”。 他曾著有《却赠檄文》一篇,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篇檄文是他任巡抚时为谢绝馈赠专门写的。他用“一”字如此之妙,从他的一个个“一”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知民疾苦、为民解难的一颗公正善良的心!
据悉,张佰行塑像已列入兰考法院司法文化建设规划,相信不久,兰考法院又会再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