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普法天地 -> 业务研讨

浅谈人民法庭历史变迁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3-06-18 10:00:25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是处理农村传统民商事案件,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便民利民的“小法院”。

    回顾人民法庭的历史变迁,本人感触颇深,听一些老法官们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恢复人民法院时,人民法院人员少,大都是其他单位调入人员,他们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法院工作人员没有法官制服,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及其简陋,打印设备均为蜡纸手写滚筒油印机,法院工作人员很少有交通工具,有交通工具的大都是破旧两轮自行车。人民法庭工作人员更是工作辛苦,他们没有办公场所,常常借用乡镇政府一间低矮、潮湿的房屋。他们长年扎根基层,收入低且大都生活困难。在没有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他们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用双腿为人民法官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深入,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开始有了变化。人民法庭常常是一乡一人一法庭,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还很简陋,交通工具由以前的双腿走转变为两轮自行车,打印设备更新为铅字打字油印机;通讯工具法院只有一步摇把电话,法院通知法庭学习、开会只能通知到乡镇政府,有时法庭人员下乡办案不在法庭,只能有乡镇政府通讯员代为转达。他们下乡办案渴了喝一口老乡家水井里的水,饿了啃一口自带的杂面馍,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事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人民法庭才有自己的办公场所,购置了一些办公桌椅,法庭工作人员收入进一步有了改善。1987年、1988年,随着两批司法院校的中、大专毕业生的到来,为人民法庭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在老法官的带领下,不辞劳苦,扎根基层,刻苦钻研业务,为人民法院、人民法庭的审判事业而努力奋斗。法庭的工作人员只有周六才能回家休息,常常吃住在法庭,他们白天努力工作,夜里专研业务。从此,人民法庭的年轻法官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摩托车,他们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严寒,起早贪黑,忘我工作。他们走街串巷,常常将法庭搬到乡村学校、田间地头,就地办案,为人民法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0年以来,人民法庭有很大改善,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们充实到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人民法庭的工作环境大有改观,法庭开始有了单独的办公场所,法庭大都能组成合议庭,配备了电脑、打印机、面包车等办公设施及交通工具。但我们与邻省的人民法庭相比差距还很大,他们不但有了标准化法庭,还为法庭充实了交通工具,做到了办公自动化。如山东省曹县、东明县的人民法庭在2003年以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法官们办理案件在当天调解及判决结案时,可立即通过局域网络将判决书、调解书点击到当地人民法院办公系统,由院领导网上办公批示后,将带有人民法院原子印章的判决书、调解书随即传送给当地人民法庭的打印设备,人民法庭的法官们可当即将法律文书送达给双方当事人,此举降低了办案成本,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节省了开支。我们殷切期待实现信息标准化人民法庭,为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创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赵西雷    


关闭窗口

您是第 788887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