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高院4名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一时间,法官的形象受到诟病,法官职业的神圣色彩蒙尘。8月15日全国法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再次为法官队伍敲响了警钟。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在会议上指出,法官违纪违法是人民法院的耻辱,是司法公信的灾难,危害甚大,教训惨痛。
人民法官,一个理当受到敬仰的职业,为何出现令人扼腕备受指责的败局,笔者管窥法官的精神世界和工作生活空间,试从法官所承受的压力及尴尬处境进行浅析,希求通过本文的触角,让社会公众对法官职业有一个新的了解、理解和评判。
一、工作压力让法官不堪其累
案多人少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的形式进入法院。在人员编制增缓甚至是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法官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中。
不科学不合理考核的压力。法院系统内部所制定的案件质量评查、责任追究以及绩效考核综合评定等制度,像一支魔棒悬在法官心头。考核指标过繁过高过细,怕出错,怕犯错,钳制了法官的手脚,同时也导致工作干的越多,出现问题也越多的尴尬局面。
内部竞业的压力。法院系统从上到下每年都有至少一次的竞优评先活动,有的评选结果还与晋升职级挂钩。大多数法官都有要求进步的欲望,由此相互间的竞争也形成了心理压力;此外,还有对自己定位高、追求完美而无法实现等也带来了心理上的落差。
涉诉信访的压力。涉诉信访案件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信访案件的承办法官和包案领导为了尽快“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常常是竭尽心力。长期以来,息访工作具有显著的政治和指令色彩。一边倒式的倾斜于信访人一方。为避免产生涉诉信访案件,法官不想接受案件,办案中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踏进雷区。涉诉信访已成为压在广大法官心头的一块巨石。
二、收益差让法官挺不直腰身
一位学者说过:“人无法靠精神鼓励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靠财产维系。没有财产就没有文明、道德的生活,没有财产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就没有法官。”
当前,法官的收入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基层法官的收入确实有点让人难以启齿,有的月收入尚不足2000元。有时候清贫的法官站在审判台上审理着驾豪车而来衣着光鲜满身名牌荣光满面的当事人的案子,难免有一些自惭形秽心理。无法做到衣、食、住、行无忧,法官的尊荣感从何而来?法官一方面收入较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诱惑。内心的矛盾与抗争,对法官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折磨。
法官政治待遇较低。绝大多数法官辛苦工作至退休的职级待遇仍然是科员。工资偏低、条件偏差,提升机会少、职级晋升难,造成心理不平衡、浮躁。
在待遇和工作成反比的情况下,大多数法官心情郁闷、压抑,工作疲劳、倦怠,缺失了激情,遏制了斗志。
三、干扰让法官不敢妄谈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官执法办案的最基本要求。居中裁判,不偏不倚,是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在工作中,法官时常会面对行政权力等诸多干扰,使审判独立公正成为空中楼阁。
“案件一进门,两头都托人”。一个案件进入法院,来自上级领导、亲友、同事等各方关系的干扰就会纷至沓来。一旦遭遇到“关系案”,法官就要权衡再三,费尽心思寻找处理案件的平衡点。领导、上级交待的案件,如果不按领导意思去办就很有可能被排挤、打击甚至免职;如果违心去审判,又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法律。既要公正执法,又要顾全大局,法官时常被置于两难境地。要做一名“不为人情关系所惑”的法官谈何容易。
法官这一职业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被视为是高风险、高危险、高压力的‘三高’职业”。接触诱惑机会多,稍有不慎,便会失足。法官队伍中失足落马者不乏其人。上海高院4法官集体违纪违法案件,令人痛定思痛。
四、严管而缺少厚爱带来的消极
法院队伍建设一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重头大事。接连不断的学习教育活动常常让法官喘不过气来。各种机制制度规章的约束更是不胜枚举。小到文明用语,大到职业道德,中央政法委“四条禁令”、“十不准”和最高院“五个严禁”,还有错案追究制度等等,就像紧箍咒,使法官做什么事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触及了制度的红线。这些制约在规范司法权力运行、促进管理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给法官心理上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法官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其他行业的人员出错可以被容忍和原谅,而法官的一个错误可能会给当事人、给法官自己带来悲剧,会给法院的整体司法形象带来阴影。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法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了对司法队伍管理坚持四个从严,即: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惩处。严字当头,让人望而生畏。而与之相对应的对于法官的“宽”与“厚”却很少提及。严管与厚爱的不对等,容易让法官产生心理疲惫,乃至工作消极,看不到希望。
五、社会的高期望带来的压力
社会对法官抱有太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法官用良知和智慧扶正法律天平,为自己讨回公道;希望法官神圣威严的审判能够惩戒邪恶,消释怨愤。然而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整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不是所有的纠纷法院都能解决。而社会对法院司法职能的期望明显过高,法官令当事人息诉服判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除去调解结案,总是有一方当事人要败诉。在司法公信力不高和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即使审理的案件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任何瑕疵,败诉一方的当事人也往往要质疑法官的公正性、廉洁性。法官轻则被投诉、辱骂,重则遭受人身和名誉上的威胁。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法官则是百口难辨,有苦难言。
法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食人间烟火。而社会乃至法院内部对法官的要求近于苛刻。让法官常有一种职业的危机感。当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所处的困境,法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但改变这种状况,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官保障制度和强有力的社会理解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支撑。没有社会的理解和关怀,法官的境遇将是艰难的、甚至是悲惨的。
我们期待社会全方位看待法官和法官职业,多些平和善意,少些指责戾气,多些理解和支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朝着健康的轨道不断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