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纪检监察

试论我党反腐败治本之策

  发布时间:2013-11-13 15:36: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人类的文明史五千多年,经历多个朝代更替,反腐倡廉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朝代更替的原因当中,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先秦到现在,虽然有很多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和方法,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彻底有效的治本之策,那么,对于腐败,人类社会到底有没有办法能够有效防范和治理,到底有没有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对于防范和惩治腐败,五千多年来,人们穷尽了一切方法和手段:人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从小到大,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可谓是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道德谴责,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就是重典治吏,到目前的反对奢侈浪费和法制反腐。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党,而且毛泽东曾经承诺,共产党能够解决朝代更替的周期律问题,也就是说,共产党能够解决自身的腐败问题,既然能够解决腐败问题,就说明共产党能够找到根治腐败的方法,只是时间问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要想找到治本之策,就必须先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腐败?古人好用一个字概况,这个字就是贪!贪财、贪色、贪图享受,贪图荣华富贵,实质上也是贪图享受,贪财、贪色还是贪图享受,贪权也是贪图享受,目前,某些党员干部的贪可谓空前绝后:既贪权,又贪财、贪色,一样不少,而且从时间安排上,组合顺序上,作用发挥上,都使用得淋漓尽致,可谓玩到了家。腐败应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道德堕落—道德败坏---越过法制底线----触犯法律贪污受贿——大肆贪污受贿导致法制意义上的腐败——最后是集道德败坏和法制腐败于一身。由此可以看到,这是腐败的一般规律,也有不贪色、不贪财只贪爱好的腐败分子,贪一些古董、名人字画等稀罕物件,说是嗜好,实际上还是贪财,试想,如果这幅字画一钱不值,他还会要吗?字画、古董的价值就包含着金钱因素。

    如何才能根治我党的腐败?也就是说怎样找到一条根治腐败的道路?现在反对腐败的方法有教育、党纪、法律,目前我们党正面临着反腐败的严峻考验吗,如果找不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治本之策,就会亡党亡国。从新中国走来的历史看,毛泽东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路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打天下,为了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防止党在执政后出现严重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反腐败中把惩罚的重点放在县级干部以上,教育的重点放在基层,这是因为基层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一言一行直接在群众的眼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根基动摇大厦将倾”。“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 8200多万党员中一般党员占大多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牢固、强大的根基。一般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也极其重要,因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从一般党员干部层层提拔而来,如果说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栋梁,那么,一般党员干部就是我们党的事业的根基,如果一般党员干部出了问题而“带病”提拔,那么他被提拔后就不可能成为栋梁,而只能成为危害党的事业的腐败分子。相反,一般党员干部净化思想,纯洁灵魂,牢固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意识,成为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就是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储备了优秀的人才根基,为党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方法。

    就政治体制而言,人们常常抱怨腐败源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这样的观点非常片面。毛泽东同志曾经断言: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新中国能够解决周期律问题,凭什么,民主!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充分实行民主的政党;新中国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民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92年历程,一直为之不懈奋斗,不断探索充分发扬民主、保障民主的途径和措施,一直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最长远化。依法治国从提出、写进宪法已经16年,这16年依法治国的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法制意识和尊法、守法、依法的意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在法制和法治的保障下安居乐业,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后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人民监督权力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制度保障,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诚然,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缺陷,存在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的情况,还需要改革和完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政治体制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只是在体制的贯彻落实和监督、保障措施上还没有找到更为科学的方法,致使一些腐败分子钻了空子。

    对于党的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规划,以法制反腐为核心建设,将反腐败纳入常态化、法制化,运用法制手段,规范和监督公权力的行使。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

    有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反腐败的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和反腐败工作一定会找出一条科学的、长效的、行之有效的治本之路。具体地说包括:(1)加强教育引导,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危机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为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邓小平、习仲勋等,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以焦裕禄为榜样,学习焦裕禄,弘扬焦裕禄清正廉洁精神,做焦裕禄式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四个自信。不但要树立政治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还要树立未来自信,如果对中国梦的实现这个美好未来不自信,就会动摇前面三个自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白色恐怖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党员干部,包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就是失去了建立一个新中国这样的未来自信,看不到希望,而投敌叛杰,腐化堕落。现在的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美好的未来不自信,崇拜西方腐朽的东西,不愿为中国梦的实现去艰苦奋斗,从而思想颓废,只顾眼前及时享乐。(2)加强提拔前、离任前的审计,要动真格,而不要走过场。(3)加强道德监督,可以在文明委成立专门的党员干部道德督察机构,建立客观公正的党员干部道德评价体系。道德堕落是腐败的开端,加大道德督察和惩处力度,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提拔;(4)加强党的纪律性,严格用党纪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做到党纪面前党员平等;加强惩戒,严肃用党纪惩处违纪的党员干部;(5)强化廉政风险排查,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公示制度,自亮“家丑”,接受监督,加强廉政风险化解的针对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危机感;(6)建立党员干部心理测评、心理疏导机制和心理疏导机构,及时疏导党员干部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党员干部首先是普通人,面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诱惑,面对不合理待遇或者自己有错误认识,就会出现心理失衡,长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心理扭曲或进入心理误区,继而导致行为失常,从而走向腐败,所以,清正廉洁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引入心理反腐;(7)建立有效的干部任用全程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头到尾、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监督,哪一级的干部都受监督,不能是一般干部能够监督,中层干部可以监督,到了县、处级干部稍微监督,地市级干部基本不能监督,省部级以上干部无法监督;制度重在落实,要培养一批敢于牺牲自己去执行制度、敢于监督的党员干部。(8)强化法治功能,实现公平正义,加强法治反腐,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所有人都敬畏法律。决不能让法律绕着某些人走而只对无权无势无钱的老百姓管用。(9)建立长期的接受人民群众意见、投诉、反映的工作室,从而24小时不间断受理人民群众的建议、意见、反映、监督、举报,或者主动到群众中去收集建议,而不是只是在人代会开会时、领导接访时、巡视组巡视时,群众一窝蜂地反映举报,巡视组一走,又进入群众的问题积累成堆阶段,然后等待下一个爆发。我们目前的工作只是侧重于解决群众信访,而不是积极采集人民群众对政府执政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对解决问题的良策。(10)建立党员干部人文关怀和困难救助机制。组织和领导应当多关心党员干部的成长和工作外的问题,家务事和私事虽然不能干涉,但是可以关心和提醒,或者提出参考意见。对于党员干部的家庭困难,可以通过完善的帮助、救助机制来缓解或者减轻眼前的困难。如建立无息贷款和救助基金、廉正互助基金制度,廉洁保险制度,这样,在干部遇到实际困难时,可以通过互助基金或者保险金渡过难关,他就不会再铤而走险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11)把清正廉洁和反腐败作为一门综合科学来研究,设立清廉学,入大学教学计划,甚至中学教学计划,使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教育和反腐败教育向前延伸。(12)加强民主政治、廉洁政治建设,痛下决心、痛下狠手,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彻底做到清正廉洁,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基本消失。我们必须努力在短时间内扭转“腐败四风”,使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有根本好转。

    改革的洪流不可阻挡,现在的中国正在努力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中国梦”在一步步实现,在这个进程中,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到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建设一个清廉中国,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宋玉    


关闭窗口

您是第 788798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