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兰考县有这样一位法官,27年来多次放弃调回机关的机会,始终扎根在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27年来,他办理了2600多起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案件被发回重审,无一起上访案件。他就是兰考县法院坝头法庭副庭长闫胜义。
□东方今报记者 沈春梅 通讯员 孙志平/文图
他办的赡养案全调解结案
不久前,闫胜义刚刚办结了一起赡养案:老张头有一儿两女,半身不遂的他一直和儿子吃住在一起。可不久前,老张头却跑到坝头法庭,把一儿两女全都告了,说他们不尽赡养义务。
闫胜义把老张头的三个孩子全部叫到法庭,可没想到,这三人的口径如出一辙:不是不养老人,是不想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买电动三轮车。
闫胜义找到症结所在,但赡养案还得办,经他调解,老张头的三个孩子达成调解:老张头继续跟儿子生活,每人每月交100元赡养费,同时对老人看病的费用也做了划分。
对于老张头梦寐以求的电动三轮车,在闫胜义撮合下,三姐弟凑钱买了一辆小电动三轮车,满足了老人的心愿。
【心得】
但凡要点面子的都不愿在村里开庭
“所有赡养案件全部调解结案,没有一起案件是判决结案的。”让闫胜义最为自豪的,就是赡养案件的100%调解率。
调解案件能如此,闫胜义有自己的“法宝”:给被告制造点压力,“所有案件都是先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我会告诉被告,将会到村里开巡回法庭,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但凡要一点面子的,都不会让到村里去开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闫胜义了解,父母儿女之间能有多少解不开的矛盾呢?只要找到症结、打开心结就好了。
婚姻财产纠纷调解履行率更高
3月20日下午,村民老常再次来到兰考县坝头法庭。这一次,他是为了交剩余的5000元调解款。
案件起因于小雷的索赔。一年多前,经人介绍,小雷和老常的姑娘小常谈起恋爱,男方小雷按照乡俗送了3.2万元彩礼和三金,由于双方都在城市打工,聚少离多,双方最终未能共结连理。
分手后,小雷要求女方返还彩礼、三金,以及收取的礼物折现共计4.2万元。女方认为没有这么多钱,不肯退还,小雷于是将女方起诉至法院。
受理案件后,闫胜义分别找到男女双方,前后调解了3次,上周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女方退还礼金3万元,当场履行了2.5万元。昨天下午,剩余5000元女方也交到了法院。
【心得】 如判决结案,执行时当事人面子过不去
“这俩人是一个村的,如果判决结案,今后可能会遇到执行难,而且执行时双方的面子肯定过不去,可能还会因此结怨。”闫胜义说,他每年承办的离婚案件不少于20件,通过判决结案的极少,99%都调解了。
闫胜义的经验是,对待婚姻财产纠纷案件,除了要和当事人讲婚姻法以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还得结合乡俗,让双方心服口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案结了事”。
主动揽案
曾被怀疑让人拿钱买通
坝头乡雷新庄村曾有一起20多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村里一千多亩土地被30多人承包,其他村民意见非常大,多次到省、市告状,十几任村干部都没能解决此事。
2009年,闫胜义在巡回办案过程中得知此事,和庭长窦战勇一起调研了半年,建议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
坝头法庭受理该案后,闫胜义带庭里同志进村调查,大部分村民还心存疑虑,更有谣传承包人已经买通了法官,官司打不赢,地也根本要不回来,调查几无进展。
可经过多次努力,闫胜义和窦战勇还是把这个案子给拿下了。
【心得】
凭良心办案,让村民在办案中受益
主动揽活,还得在质疑声中做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闫胜义的秘诀是,和村民拉家常,“村民知道了你的真实想法,才会信任你”。
为此,闫胜义和窦战勇没少往田间地头跑,还主动给村民留下联系卡。这起土地纠纷解决后,村民对他更信任了,谁家有了纠纷就给他打电话,得到解释后告诉对方:“法官说了,咱这事该如何如何……”纠纷便消散于无形。
扎根基层
多次放弃进机关机会
“胜义平时不爱打扮,有点不修边幅,像个‘土包子’,但他和村民亲近。”兰考县法院副院长张建民说,在很多人看来,闫胜义办理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农村小事,但他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自1987年毕业分到法院工作后,闫胜义的工作地点变化了好几次:爪营法庭、张君墓法庭、南彰法庭、坝头法庭,可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基层法庭。
27年,闫胜义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1994年,兰考县法院成立研究室,院领导想让他到研究室当副主任,闫胜义拒绝了,当时他在张君墓法庭当副庭长。1998年,法院调整,领导问他想回机关还是去基层,闫胜义选择了南彰法庭。2013年,兰考县法院试点新型合议庭,闫胜义依然选择留在基层。
【心得】
和百姓相处习惯了,不想荒废专业
“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感觉去基层就像‘被发配’,即便去了也不好好干活,派人时就得反复掂量。”兰考县法院院长马中东说,像闫胜义这样真心扎根基层的人不多,能够在基层坚守27年,却从没向院里提过任何要求,非常不容易。
“坐在法庭,和老百姓打交道习惯了,遇到什么事都知道怎么办。”昨天上午,闫胜义吐露心声,和坐机关相比,他更习惯和老百姓打交道,觉得所学更有用武之地。